朱子在《论语集注》中注曰:仁者,本心之全德。
《丧服小记》孔疏云:子服父三年,父亦宜报服类似的讨论又见于《礼记·问丧》。
《小弁》之怨,亲亲也。疑者,哀亲之在彼,如不欲还然。正如黑格尔所说,人性善恶的设定都是主观的任意。对比《凯风》与《小弁》,都是因父母有错而作,但为什么《凯风》隐去其母之恶而不怨,《小弁》却满怀激愤?据毛诗,《凯风》为母亲有淫行,而孝子却只言母氏之劬劳以规劝之。两处对舜的评价是一致的,表达的也是相同的思想,显然不能理解为怨自己。
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。显然,孟子此处设想的赤子,既非邻人之子,亦非其兄之子,而可以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的孩子。[14] 蒙培元:《略谈儒家关于乐的思想》,载《中国审美意识的探讨》,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。
情感本身就能够是理性的,在情之自然之中便有必然之理。[36]这里特别要注意区分蒙培元提出的情感理性和理性情感这两个概念:情感理性是强调理性并不是与情感相对立的,而是情感本身的理性——情理,这是继承和发展了戴震对理诠释。在历史的发展中,儒学自身具有开放性,可能出现多样化的选择[57]。因此,人之所以为人之性,就在于‘体万物而无所遗,就在于对万物实行仁爱,即所谓‘仁者人也。
这里涉及儒学情感哲学传统的历时演变,可分三大历史形态:先秦的儒家情感哲学,以孔孟哲学的情感本源观念为代表。‘负的方法既是情感的方法,也是消解主体性的方法。
[66] 张岱年、蒙培元:《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前景》,载《蒙培元全集》第九卷,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。冯先生对‘心灵有一个看法,认为:‘我们人的心,有情感及理智两方面。所以,蒙培元指出:回到孔子,而不是承接宋儒,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。这不仅是一种法律上的规定(中国古代有这方面的详细规定),而且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[85]。
正好相反,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,是美学的、伦理的、宗教的高级情感。[24] 往下说,情感是生活的真情实感。……由此进入‘天人合一的境界,即由有限而进入无限,就能享受到人生最大的快乐。孔子的‘仁学际上是一种心灵哲学,孟子的心性说则完全是建立在心灵之上的。
自从孟子提出‘仁民爱物的学说之后,‘爱物就成为儒家生态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,其实质是在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建立起以情感为基础、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关系。[32] 蒙培元:《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——从朱子对存在与价值问题的解决看中西哲学之异同》,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》2005年第1期。
它是在与西方的心灵哲学的比较中阐发出来的。载《蒙培元全集》第十二卷,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。
在蒙培元看来,心灵的开放本来就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传统:在历史的阐释中,中国哲学不仅有丰富的多层面的内涵,而且永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[56]。正因为如此,它并不完全排斥一切竞争,它可以而且能够融入新的时代,在新的竞争中形成新的和谐,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[67]。[31] 蒙培元:《朱熹哲学生态观》,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》2003年第3期、第5期。[⑥] 蒙培元:《从英语世界返回的中国哲学——评赵译本〈中国哲学简史〉》,《中华读书报》2004年4月21日。必须把情感放在人的存在问题的重要地位甚至中心地位,舍此不能讨论人的问题。进入 黄玉顺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情感儒学 蒙培元 。
它实质上是一种价值理性学说,既有存在论的基础(情感就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),又有深厚的人文精神[34]。而理性情感则是指的情感本身的三个层次之中的中间一个层次,主要是指道德情感,即道德情感而具有理性特征,是情理合一的,道德情感的理性化即所谓‘情理。
[52] 蒙培元:《儒家的人本主义能不能适应现代化——儒家思想文化与现代化漫谈》,《民族文化论丛》第10辑,韩国岭南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,1989年版。[73] 他认为,孔子是儒家生态哲学的开创者。
[26] 蒙培元:《〈情感与理性〉提要》,见《专著提要》,2007年。这就意味着,自然界的动、植物具有自身的价值与生存权利,它们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是相通的,人类要平等地看待自然界的生命,要尊重自然界的生命。
[38] 蒙培元:《心灵与境界——朱熹哲学再探讨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》1993年第1期。明清之际以来的儒家情感哲学复兴。[51] 蒙培元:《开辟儒学研究的新境界》,《孔子研究》1999年第3期。他指出:人有向善的目的,这是内在的自我需要,被说成是一种本体存在,这是‘继善成性之事。
因此,蒙培元指出:宋明理学是讲‘性理的,‘性理虽然与情感有密切联系,但不如‘情理来得更直接。这是因为:情感中便有‘道理,这‘道理就是‘性理,也是情理。
中国哲学‘折中于此二者之间,兼顾理智与情感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儒家仁学是积极的生态哲学,佛、道是消极的生态哲学[76]。
换句话说,对于人的存在而言,情感具有基本的性质,情感就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。仁是道德情感、理性情感。
我们只能站在时代的高度,以开放的心胸,对传统哲学包括儒学不断进行理解、解释、选择与批判,它的时代意义才能显示出来[53]。[12] 蒙培元:《情感与理性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,第310、311、53页。所谓‘生态伦理,就是承认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生命联系,人对自然界的万物有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,要尊重一切生命的价值,与之和谐相处。它要把人的情感升华为普遍的、超越的精神境界。
蒙培元提出: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,这里包含着深层次的生态哲学问题。从心灵哲学上说,则是一个境界的问题[44]。
[75] 蒙培元:《人与自然——中国哲学生态观》,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,第191、218、245、336页。同年发表的论文《论理学范畴系统》,明确提出了儒家哲学就是情感哲学。
[28] 蒙培元:《简论老子道的境界》,作于1995年8月20日。他之所以主张回到孔子,而不是承接宋儒,是因为后者丧失了孔子处的经验性、开放性[58]。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 节外生枝网 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